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展覽會之畫 - 究竟是跨界藝術還是缺乏結構的各自表述!?



時間:2015.3.26 19:30
地點:城市舞台

跨界藝術一向有迷人之處,不同領域的精華獨到之處往往在化學作用下激盪出迷人的火花,但這樣的化學式的結果是得到觀眾的激賞抑或是破碎雜亂無章,甚至喪失每個元素原先的迷人之處,則端看組成這個化學式的架構如何。


展覽會之畫的演出,訴求的是古典音樂、偶戲、視覺劇場的融合。演出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是西班牙組曲,下半場才是1874年穆索斯基的鋼琴組曲展覽會之畫,在鋼琴家演出的同時,偶戲及視覺藝術則經由藝術家的創作想像,編織給觀眾不同於音樂的視覺劇場。


很可惜的,不論是西班牙組曲還是展覽會之畫,這整齣作品都不能稱作是一個富有組織架構的演出。

西班牙組曲中,藝術家一開始化身佛朗明哥舞者,簡單的筆劃佛朗明哥舞的基本舞姿後,融入設計的影像投影設計中,但整段劇情語焉不詳,如果我沒看錯的話,影像中甚至出現法國巴黎的艾菲爾鐵塔,但說好的西班牙元素呢!?那些投影的泡泡中並沒有解答我的疑惑。
(註:去年9月底剛去西班牙一人自助22天,加上喜愛西班牙歷史文化多年,只能說記憶猶新)

唯一比較有趣的點,西班牙組曲第二小段的演出方式。藝術家以做沙畫演出的平面投影的方式,用透明玻璃作底,燈光從底部往上照,投影至大螢幕,讓觀眾以仰視角度觀看這一段演出。裡面的人物只有腳底板,用小偶操作,我認為這是滿有趣的操作方式,配合音樂也滿有樂趣的。

下半場的展覽會之畫,整體狀況並沒有改變,一樣語焉不詳。由於穆索斯基當年創作展覽會之畫中,帶給他靈感的畫作都已遺失,所以藝術家以自己的角度解讀,將米羅、畢卡索、夏卡爾、康丁斯基、安迪沃荷等近代畫家的作品編入偶戲。我必須說,就一個喜愛這些近代畫家作品,並曾受真跡感動的我,相當失望。

不管是上半場還是下半場,這整場製作的最大問題就是"偶戲"的呈現。

偶戲中,操偶師和偶本身的互動,是偶戲觀賞的精髓。偶當然有很多類型,有操偶師隱身在偶之後,將靈魂灌注於偶身上的演出方式(如三缺一劇團的傑出作品"男孩,偶戲練習")、有單一操偶師操作一偶,但操偶師本身亦同時演出另一腳色,並與手中偶互動的演出方式(如外百老匯近年經典Avenue Q)、有將偶穿戴在身上,操偶師和偶密不可分合為一體的演出方式(如無獨有偶工作室的紅舞鞋,當中的惡靈配角)、亦有用皮影小偶投影演出的作品,完全以小偶小器具的創作( 如2012年超親密小戲節 偶然二部曲:費德利可。加爾西亞。羅卡)等等各種族繁不及備載的演出方式。

而展覽會之畫的偶,卻只是場景中比劃的工具,操偶師和偶的角色負責不清晰,讓觀眾時有到底是偶的情緒還是操偶師本人現身的困惑。加上所有一段一段的演出,雖然是與不同的畫作有關,但藝術家並沒有把每個畫作串成一個有邏輯的演出方式,甚至走位非常混亂,在前一段演出還沒結束,下一段演出的工具就在舞台上飛奔,著實很干擾。

也許藝術家的目標觀眾鎖定在小朋友,但我不認為兒童劇的編劇組織以及舞台走位就可以很粗糙,每一個藝術表演,都應該有一定程度的精緻度。


「本票券由藝文票券折扣網-寫手扶植計畫提供,並同時刊載在藝文票券折扣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