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2014臺北藝穗節《阿卡巴萊》

(圖片來源:http://www.artsticket.com.tw//Images/Products/25318.jpg)

時間:2014.9.1 19:30
地點:A House

音樂劇+無伴奏人聲的阿卡貝拉+卡布雷,好聽,但我有點迷惘。



在藝穗節的節目介紹中,看的出來這齣劇會是前述三個元素的組合,但在觀賞演出的時候,我發現自己一直在戲外,沒有在戲中,可是演唱歌曲又是有6~7成我熟悉的曲調,所以心中一直有一種很矛盾的感受。

劇情安排並不複雜,簡單說一下應該也沒有爆雷的問題。演員以一家人角色在舞台上呈現,而阿卡巴萊就是這家人開的小酒館,雖然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不同身分,這家人的共通點就是喜歡唱歌。故事以管家當作為穿針引線帶觀眾入戲的"說書者"角色(是有唱的啦~),一一讓家庭成員在舞台上先說自己的故事,並唱一首自己的主題曲。在戲開演時,管家有說,若是各位觀眾聽了他們一家人說說唱唱後,也有感而發想要上台唱歌分享心情給大家,也是可以的。埋了這個梗,加上看到近年來我最喜歡的男演員之一"梁允睿"在現場座位,其實也猜到了這個梗。

進場後演員與觀眾即以角色互動,並幫大家點飲料,並讓人驚豔的在演前十分鐘及五分鐘時,以唱的方式提醒大家演出注意事項,對於讓觀眾融入阿卡貝拉音樂劇很有幫助。

進場背景襯樂安排滿有巧思,選用百老匯音樂劇Catch Me If You Can的Our Family Tree,滿有點題畫龍點睛的效果。角色個性也都設計的很有鮮明,選用的百老匯音樂劇曲目也都相當適合角色個性(這邊就不爆雷說是什麼曲子),我自己很喜歡這些安排的曲目。在阿卡貝拉的編曲上,大部分我都覺得還滿順耳的,特別是雙胞胎女兒的主題曲,編的很活潑歡樂,加上一點點帶動唱,是我最喜歡的段落。而在梁允睿飾演的"觀眾"上台演唱他自己寫的曲,那段的編曲顯得明顯不和諧,有一種懷疑是否沒唱準的錯覺,但允睿的聲音又極具感染力非常好聽,在這裡我整個聽的有點人格分裂.......(我並非音樂專業,只是說出直覺感受~)

主要讓我迷惘的點,是大部分的角色在介紹自己時時間比例太重了。開場介紹時,和觀眾說明這是60分鐘長的戲,但實際演出時間超過80分鐘,其中有超過一半的時間在說話,而且是以個人單向說故事的方式面對觀眾,不算是以"演員對戲"的方式呈現,讓觀眾產生疏離感,雖然在歡樂的歌曲片段可以帶動全場,但其實過了半小時這樣的演出"公式"對觀眾而言開始產生疲乏,甚至觀察到某些觀眾已經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地方(ex. 看只有一張雙面的節目卡<=就是沒太多資訊也看很久的狀態......、翻東西、面露茫然等),真的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在最後謝幕時,管家重新介紹每個角色並謝謝大家演出時,並沒有帶到演員本名,讓我自己有點小失望。如果可以讓觀眾在看完演出時,認識角色之外的演員本名,在節目單並未標示演員名單僅有演員大頭照的狀態下,我個人感覺比較貼近演員本身,並在未來注意他們的演出。(當然這是我個人的偏好~)

看完演出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

也許創作者在編寫整齣劇時,並沒有特別設定觀眾的背景,但我覺得這樣的演出內容是不可能觸動不熟悉百老匯音樂劇的觀眾的,我在演出中及演出後有偷偷觀察其他觀眾的表情,稍微覺得大家似乎心中都有點複雜 XD

我認為原因有兩點:
1. 台灣普羅大眾的英文程度,並不是可以聽到英文歌詞就可以馬上理解內容的程度,對於一般普通英文程度的觀眾,應該會呈現演員說完自己的故事後,開始唱英文歌就無法聽懂的狀態
2. 對於這齣劇的音樂曲調,得熟悉新舊百老匯音樂劇的觀眾才會有共鳴。我自己喜歡百老匯音樂劇,但不可能像專業人士這樣全盤掌握,所以不熟悉的30%加上略顯生澀戲劇演出的疏離感,讓我一直沒有入戲,但同時又覺得音樂好聽,再度人格分裂........

所以,我想,以結果來看,這應該算是百老匯音樂劇迷作為特定目標觀眾的一齣戲吧~

雖然有許多可惜的地方,但找梁允睿作為阿卡巴萊四場演出中,唯一一場的限定場,我真的是賺到了賺到了賺到了啊~~~~~~(迷妹模式啟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